“自強不息”典出《易經》,原文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指宇宙不停運轉,人應該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自強不息歷來是中華民族鮮明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源泉。從《楚辭》中的“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到《論語》中的“不怨天,不尤人”,到明代胡居仁所著的《居業(yè)錄》提出“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從“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故事,到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范仲淹的斷齏畫粥……這些都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習主席深刻指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fā)展進入戰(zhàn)略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更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fā)”的頑強意志,以自強不息的奮斗姿態(tài),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yè)發(fā)展新天地。
《宋史》有云:“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我不畏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立足點在于自立自強走好自己的路。歷史事實證明,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走自己的路,是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性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大規(guī)模開展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實現了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跨越。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摸著石頭過河”,帶領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新的歷史性跨越。新時代十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建成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從“落后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我們黨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團結帶領人民自強不息、奮斗不止,把國家發(fā)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榮發(fā)展,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長征途中,紅軍將士在沒有物質保障和后方支持的條件下,在超越生命極限的惡劣自然環(huán)境中,奪關隘、渡險川、爬雪山、過草地,櫛風沐雨,飲苦若飴。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姿態(tài),不僅印刻在“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的紅軍將士身上,也展示在“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兩彈一星”研制者身上,映照在“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改革開拓者身上,定格在1800多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獻出寶貴生命的黨員干部身上,體現在面對新冠疫情堅守崗位、一往無前的醫(yī)務工作者身上。習主席指出:“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的關鍵。”新長征路上,我們還會面臨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只要始終以自強不息的奮斗姿態(tài)干事創(chuàng)業(yè),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立足自身崗位把工作一件件做到位,把任務一項項完成好,就一定能實現既定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