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翻開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名單,一個個響亮的名字熠熠生輝:吳文俊、袁隆平、吳孟超、孫家棟、程開甲、于敏……他們把個人夢想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在祖國大地上樹起了一座座科技創(chuàng)新的豐碑,也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樹立了矢志創(chuàng)新、科技報國的典范。
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技創(chuàng)新,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技人才。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獲獎者為榜樣,心懷“國之大者”,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努力創(chuàng)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yè)績。
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要厚植愛國情懷??茖W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愛國情懷是科學家的精神之魂,也是激勵眾多優(yōu)秀科學家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始終把國家需要作為一生追求”,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潛心參與核潛艇研制,為國家造出“大國重器”;“學到本事就要給國家作貢獻”,因為這份信念,李德仁帶著發(fā)展中國遙感測繪技術的使命毅然回國,破解了測量學的百年難題……新時代新征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科學家心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yè),心無旁騖搞研究,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努力開創(chuàng)中國科技事業(yè)的嶄新局面。
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要勇攀科技高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科技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但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對此,廣大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原創(chuàng)性研究,在獨創(chuàng)獨有上下功夫,努力作出更多“從0到1”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在破解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上擔當作為。
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要淡泊名利、潛心深耕。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許多“頂天立地”的科研成果背后往往是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付出。據統(tǒng)計,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的平均研究時間是11.9年,其中研究時間10年到15年的項目占比38.9%。勇攀科技高峰,廣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敢為天下先,也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唯有如此,才能在奮斗實干中不斷書寫創(chuàng)新奇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前,我國正處在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關鍵時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期待廣大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努力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